News

【iFi xDSD 試聽報告】內在跟外觀一樣有料-iFi xDSD隨身DAC耳擴 | U-Headphone 耳機共和國

[vc_column][vc_column_text]

【iFi xDSD 試聽報告】

內在跟外觀一樣有料-iFi xDSD隨身DAC耳擴

轉載自 : U-Headphone

 

iFi Audio是英國Hi-End廠牌Abbingdon Music Research(簡稱AMR)專為年輕族群與耳機玩家成立的廠牌,其所推出器材都屬於便於攜帶外出的尺寸,但是內部電路卻承襲AMR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價格十分合理,引進台灣不到兩年的時間,便深受許多玩家的關注。其實,iFi目前的產品線從數位、唱放、耳擴以及電源處理產品應有盡有,十分齊備,沒想到iFi今年又推出全新的產品線x系列,以結合DAC與平衡式耳擴的xDSD打頭陣,不但外型跳脫iFi過往的設計,電路的技術含金量也相當高,在今年慕尼黑音響展首度亮相後,就引起市場不小的關注了。

 

法國產品設計師打造吸睛外觀

xDSD有著類似iFi nano系列器材的尺寸,但是波浪狀的鋁合金筐體,表面經過鈦離子真空鍍層處理,散發著強烈的金屬光澤,若非看到中央面板旋鈕上的「iFi」logo,很難想像這台器材出自iFi之手。原來,大約在兩年前,法國籍的產品設計師Julian Haziza加入iFi團隊,而xDSD的外觀正是由他一手操刀。iFi產品的電路設計向來由來自德國的工程師Thorsten Loesch操刀,公司位於英、美兩國,工廠位於深圳,現在又有法國產品設計師加入,可以說是跨國、跨文化的企業。iFi大中華區總裁溫上凱(Pat)五月底來台介紹這台xDSD便提過,xDSD的外型讓製造部門煞費苦心。不過看到xDSD令人耳目一新的外觀,一切都辛苦都算沒有白費。

x是專為行動聆聽族群設計的全新系列,而xDSD的位階目前在micro iDSD BL之下,nano iDSD BL之上,內部搭載一枚Burr-Brown DSD 1793 DAC晶片,而類比電路採用雙單聲道、平衡式設計,而且運用了許多iFi特別訂製的元件,相當值得深入了解。  

支援MQA解碼

首先從xDSD的數位電路開始講起。數位輸入方面,xDSD具備一個3.5 mm S/PDIF輸入端子,以及一個USB A公插端子。這個3.5mm S/PDIF輸入端子為同軸與光纖兩用端子,數位音檔的取樣率可以支援至192 kHz/24 bits的PCM檔,如果您的筆電上也有S/PDIF輸出,透過此端子連接至xDSD會是較為方便的選擇。

如果想透過xDSD檔聆聽DSD或DXD等取樣率更高的音檔,那麼就一定要透過USB端子傳輸。xDSD有兩個USB端子,一個是Micro B端子,但這個端子只負責充電使用,而負責接收音訊的是一個周圍有空隙的USB TYPE A公插,不是一般常見的Type B或Micro B USB端子。為什麼iFi要將負責接收數位音訊的USB端子設計成這麼特殊的形式呢?原來,x系列專門瞄準行動聆聽族群,為了讓xDSD能夠方便連接智慧型手機,因此xDSD上的USB端子特別專門為蘋果的Lightning轉USB相機轉接器(xDSD包裝內並無附有此轉接器)設計,如此一來便可直接連接iPhone,播放儲存在內的音檔。當然,這個USB端子也可支援Android手機與電腦,而原廠也在xDSD的包裝內附上一條USB Type A母插/USB Type A公插的連接線,以及一個USB Type A母插/USB Type B母插的轉接器,讓用家可以馬上將xDSD連接上電腦,播放音樂。 xDSD搭載XMOS USB數位接收晶片以及Burr-Brown DSD 1793 DAC晶片,USB播放所支援的取樣率會隨著XMOS韌體不同而有所改變:若是採用「Limoncello 」(v5.2或v5.2A)的韌體版本,PCM檔可以播放至768 KHz / 32 bits的取樣率,DSD檔可以播放至DSD512的規格(44.1 kHz或48kHz的512倍);若是採用「Cookies & Cream」(v5.3)版本韌體,雖然PCM檔與DSD僅分別支援至384kHz/32 bit與DSD256格式,但是多了MQA解碼功能,對於時常聆聽Tidal的用家而言,可以選擇這個版本的韌體下載。此外,xDSD的USB傳輸採用非同步傳輸模式,其內的時脈電路控制電路,自雙聲道姐妹廠牌AMR Audio旗艦級DAC DP-777中的「GMT Mastering Timing」時脈電路改良而來,大幅降低jitter失真 。  

大手筆採用特製VR與Op-Amp元件

雖然xDSD小小一台,但是其音量控制電路為類比式設計,而不是採用節省空間的數位式設計,因為原廠認為數位式音量控制只能調整音訊的音量,無法將器材中的噪訊降低,對整體聽感較為不利。不過,xDSD也並非採用成本較為低廉的薄膜式電阻做為音量控制,而是特別向晶片廠訂製專為x系列設計的VR晶片「W990VST」。該晶片參考Eckmiller W85電阻式音量衰減器的電路設計。何謂Eckmiller W85?原來它是60-70年代德國廠商專為錄音控台設計的音量衰減模組,其聲音表現受到不少發燒友喜愛,在二手市場(尤其在日本)具有極高的人氣。原廠將其電路濃縮成W990VST晶片,並以數位電路控制,提供100階的音量調整,達到精準、細膩調整音量的目的。

不只是音量控制電路,xDSD功率放大電路也採用iFi向晶片廠商特製的Op-amp放大晶片。根據iFi大中華區總監Pat介紹xDSD時的說法,為了節省xDSD內部的空間,功率放大級非採用Op-amp不可。原廠認為Op-amp中聽感較好的為Burr-Brown生產的OPA 627,然而這個元件早已停產許久,為此iFi特別依照BB OPA 627的規格訂製了「iFi OV4627」Op-amp晶片,其信噪比表現與OPA 627不相上下。  

3.5mm耳擴輸出同時支援平衡與非平衡推動

至於xDSD的耳擴輸出,只具備一個3.5mm耳擴輸出端子,不過這個輸出端子可以同時輸出非平衡與平衡式類比訊號。根據原廠的說法,因為礙於xDSD面板上的空間限制,因此平衡式耳擴輸出不另外增設較為常用的2.5mm平衡式耳擴輸出端子。如果用家想要讓xDSD以平衡方式推動自己的耳機,必須透過3.5mm/2.5mm轉接器。如果擔心轉接器會改變音質,iFi接下來還會在x系列下推出「xCan」純類比耳擴,便同時具備3.5mm非平衡與2.5mm平衡耳擴輸出端子,預計今年就會推出了。

為了彌補耳機因為形體的限制無法像喇叭發出龐大的低音能量,也無法像喇叭能營造完整的音像,原廠在xDSD上搭載了「xBass+」低音加強功能以及「3D+」音像加強功能。這兩項聆聽模式並非xDSD的專利,在先前推出的iDSD BL DAC耳擴上便已經出現過。不過,其它廠牌器材的類似功能大多是以DSP方式達成,然而iFi卻是透過類比式離散電路設計,達到強化低頻與音場的效果。此外,xDSD還具有「Listening」與「Measuring」兩種數位濾波,根據原廠官網的說法,前者為「minimum phase」濾波器,對於暫態細節有優化的效果,而後者則針對頻率響應進行優化。至於這些聆聽模式以及數位濾波器會對聽感帶來怎樣的變化?在接下來的試聽部分會有所描述。 既然x系列是專為行動聆聽族群設計的器材,原廠也沒忘記在xDSD上搭載方便的藍牙無線播放功能。xDSD的藍牙傳輸不但支援AAC與aptX傳輸格式,其訊號在進入xDSD之後也同樣受「GMT Mastering Timing」時脈電路控制,降低jitter,讓藍牙播放的音質盡可能提升。  

空間深邃,音色討喜

測試這台xDSD時,我搭配Sennheiser HD650耳機,以USB連接到Macbook Pro,並透過安裝於Macbook Pro中的Audirvana Plus Version 3.1.4播放音檔。按下xDSD的音量旋鈕,便可開啟xDSD的電源,而xDSD也會自動搜尋連接的輸入端子,當xDSD輸入端子設定為USB端子時,「INPUT」的LED指示燈會變為白色。如果xDSD開啟後無法自動將輸入端子設為USB,不妨重新開機,並持續案著xDSD的音量旋鈕,直到「INPUT」指示燈變成白色為止。

我首先播放旅日俄國鋼琴家梅優葉娃演奏的蕭邦《E大調夜曲,Op. 72 No. 1》(若林工坊,WAKA-4143~44)。透過xDSD與Sennheiser HD650播放這首輕柔的鋼琴獨奏曲,我第一個感覺到的是xDSD的底噪十分低,為聽感營造出極黑的背景,使得鋼琴的聲響乾淨透徹而形體明確,彷彿舞台上精準投射的聚光燈,不但將鋼琴黑色的琴身以及金色的Logo字體照得璀燦亮麗,更可以感覺到燈光將梅優葉娃白皙的皮膚照得更如月光一般皎潔,將她彈奏時的優雅神情展露地一覽無疑。再來,我可以感受到xDSD擁有極為優異的空間描繪能力,鋼琴的聲音自前方傳來,而且鋼琴華美的尾韻,自前方180度的空間傳來,賦予鋼琴優雅、動人的氣韻。此外,透過xDSD,我也能感受到左、右手聲部分明的層次,還有豐富的輕重變化,即便這首曲子表現十分輕柔、深情,但是鋼琴低音的份量、高音的飄逸,還有隨著旋律緩緩流動的強弱變化,xDSD都能生動詮釋而出,尤其樂曲結尾漸慢、漸弱的深情彈奏,透過xDSD推動Sennheiser HD 650,能有唯妙唯肖的呈現。

 

我也發現,xDSD推動Sennheiser HD650時,其中、低頻骨肉並具,彈力有勁,有著相當令人討喜的聽感。以古巴國寶級女歌手Omara Portundo在《Flor de Amor》(World Circuit WDWCD 068)中演唱的〈Hermosa Cubana〉為例,開場的提琴聲,讓人感受到高濃度巧克力般濃厚的香氣,音樂中的鼓聲以及double bass彈奏聲成現出球體般凝聚又充滿彈力的質感,這些聲音調和在一塊,卻又不會互相干擾,彼此之間保持著適度的空間,也各自擁有清晰的細節。Omara Portudo充滿歲月歷練的歌聲,透過xDSD與Sennheiser HD650的合力呈現,展現出絲絨般華美又兼具輕柔的質地,讓歌聲充滿深情。這首曲子在xDSD的播放下,猶如淚腳豐富的紅酒,質地飽滿,氣味香醇。

   

中低頻富含溫度與彈力

 

接著我播放林俊傑在《和自己對話》(華納唱片 5419692352)中以假人頭麥克風錄製的〈彈唱〉,我覺得以xDSD優異的空間感聆聽這首歌特別有氣氛。從歌曲一開始東西摩擦的聲音,加上林俊傑隨後說出的「早安,我來唱一首歌」,以及後來的刷牙、漱口聲,我不但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些不同聲音的距離變化,而且其中的殘響讓我清楚感受到如同浴室般大小的空間就在我周圍,沒有一般小型器材帶來的扁平化空間感。在林俊傑的歌唱聲中,我可以感受到林俊傑的歌聲充滿著溫度以及柔軟的肉感,即使他的歌聲在男生中算是比較高亮、纖細的,可是聽起來依舊富含血肉氣息,而且林俊傑清唱的氣息聲與歌聲達到完美的平衡感,唇齒細節並不會聽起來像是整個貼在耳上充滿毛躁的質感與令人不耐的壓力。此外,透過xDSD聆聽,空心吉他的伴奏聲也是聆聽中的一大亮點,無論演唱距離遠近,我都可以感受每個彈奏聲有著清晰而豐富的劃弦細節開頭有著豐富的細節,我彷彿可以清楚看見吉他上六條琴弦不同的粗度,還有手指劃過琴弦後帶來的振動感,尤其1:55秒時用手指壓住刷過的琴弦,xDSD都能清楚呈現出每個瞬間的聲響,讓聽感更為逼真。更值得一提的時,樂曲最後低音琴弦的聲響,在xDSD與Sennheiser HD650的共同描繪之下,猶如現做的刀削麵條一般,線條豐腴,又富含嚼勁。

 

接下來,我播放《大佛普拉斯電影原聲帶》(好有感覺音樂 FHFCD170505)中的〈跟著董事長去衝浪〉。透過xDSD推動Sennheiser HD 650,我發現一開始彈奏的bass聲肉感豐腴,而且彈力十足,聽起來就十分過癮,彷彿我的心跳也跟著bass的節奏一起加速。至於負責主旋律的電吉他聲,我可以感受到其聲響是由前方傳過來,而且每個彈奏點一開始所產生的細節聲響,都有著清楚又不會刺耳的呈現。至於爵士鼓的部分,透過xDSD與Sennheiser HD650合力呈現,更是逼真的沒話說。中、低音的鼓聲聽起來如同bass一樣,宛如性感尤物在耳中舞動者,而鼓棒打在鼓面上的彈動感,更是層次分明,絲毫沒有模糊的地帶,至於鼓棒互相敲打產生的打擊聲,不但清脆、堅硬的質感能夠明確交代而出,聽起來更具有3D的形體,讓聲音聽起來粒粒分明,又帶有立體感的陰影。

 

支援MQA解碼

若是使用Tidal的Premium會員,可以使用「Normal」或是「High」兩種串流品質聆聽。若是使用Tidal的Hi-Fi會員,則多了「Lossless」與「Master」兩種串流品質選項,其中「Losseless」選項以44.1 kHz /16 bit的取樣率格式串流(xDSD上的「kHz」LED燈為白色),而「Master」則是以MQA格式傳輸(xDSD上的「kHz」LED燈為紫紅色)。那麼,透過xDSD可不可以聽出「Lossless」與「Master」之間的差異?我試著在Tidal播放《Tidal Masters: West Coast Radio Breeze》中由Fleetwood Mac演唱的〈Rhiannon〉,還有Joni Mitchell的〈Help Me〉,我都可以感受到「Losseless」與「Master」模式的差距。其中我覺得比較顯而易見的差別是在低頻部分,〈Rhiannon〉中的貝斯聲以及〈Help Me〉中的鼓聲變得更為凝聚有彈性,力度也更為強勁。此外,Stevie Nicks與Joni Mitchell的歌聲質地密度也有所提升,不會像「Lossless」模式下略為虛弱。

至於xDSD上的「3D+」與「XBass+」效果聽起來如何呢?基本上,開啟這些功能之後,聲音改變於「無形」之中,沒有太大明顯的變化或是扭曲,不過仔細聆聽還是可以感受到,在「3D+」功能開啟後,額頭前方的音像變得更為厚實、具體;「XBass+」開啟之後,音樂中的鼓聲、Bass聲邊緣變得略為清晰,形體的浮凸感也略為提升,而不是營造出低頻氾濫的聽感,對於聽感有正面的提升。至於xDSD的數位濾波器功能,我覺得在「LISTEN」模式下可以略為減少聲音的毛躁感,尤其對于人聲更為明顯。以林俊傑演唱的「談唱」為例,在「LISTEN」模式之下,歌聲的聲線邊緣變得略為滑順,聽覺上的舒適度也因此而有所提升。

 

小小一台,帶來極大的聆聽樂趣

過去我未曾聆聽過iFi的器材,但是這次我透過Sennheiser HD650聆聽xDSD,我感受到健康、有活力的聲音形體、均衡的三頻表現、明晰的層次以及乾靜的聲底,調整音量時,也不會像大部分使用廉價VR的小型器材那樣,具有左、右聲道音量不平衡,或轉動時會有噪訊的缺點,絲毫感受不到聲音因為其迷你的形體而有所妥協,而推動高阻抗的Sennheiser HD 650,低頻明確,兼具深度與力度,若是推動耳道式耳機更是輕而易舉,實在無從挑剔起。正如同iFi CEO Vincent Luke在去年底接受U-Headphone專訪時所說的:「好的音響器材最後會讓您享受音樂,[......]可以讓您忘記Hi-Fi的存在。」我想,xDSD也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column][woodmart_button color="primary" style="round" size="large" title="立即購買" link="url:https%3A%2F%2Fwww.headphone.com.hk%2Fproduct%2Fifi-xdsd-%25E6%2589%258B%25E6%258F%2590%25E8%2597%258D%25E8%258A%25BDaptxaac%25E8%25A7%25A3%25E7%25A2%25BC%25E8%2580%25B3%25E6%2593%25B4%25E4%25B8%2580%25E9%25AB%2594%25E6%25A9%259F%2F|||"][/vc_column]